融资支持医药业创新 让“老字号”绽放新光彩

最新信息

融资支持医药业创新 让“老字号”绽放新光彩
2023-03-05 08:25:00
当前,我国加速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医药行业创新氛围浓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面临的风险较高。应加大对本土创新药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畅通投融资渠道,破解生物制药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风投机构参与,支持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另外,中华老字号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应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从品牌管理、消费促进、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推动中华老字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分级分类管理挖掘中华老字号富矿
  本报记者万宇
  作为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企业掌舵人,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高度关注过期药品回收、辅助生育行业和中华老字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李楚源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进一步规范过期药品的回收管理,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相关内容写入药品管理法;对中华老字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从品牌管理、消费促进、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推动中华老字号发展。
  破解过期药回收难题
  李楚源深耕医药健康行业多年。对于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问题,李楚源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过期药品属于危险废物,处理不当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李楚源建议,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相关内容写入药品管理法,明确回收过期药品责任主体和规范流程,严惩非法购销过期药品行为。
  据介绍,广药集团早在2004年就全球首创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机制”,以授权定点药店的形式开展回收,长期免费为消费者更换家庭过期药品。该公益项目至今已连续坚持20年,累计回收药品1500多吨,惠及6亿多人次。基于此项目经验,李楚源提出建议,从过期药品回收机构、日常管理、终端处理等进行全程动态监管,进一步规范过期药品的回收管理,对家庭过期药品用于患者、上架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相应处罚,追究相关责任。
  对于辅助生育,李楚源表示,“要提高人口生育率,除了解决‘不想生’的问题,还要解决‘不能生’的问题。目前在临床中,通过发挥中医药在‘保胎、安胎’领域的特殊优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开展辅助生殖,取得了良好效果。”李楚源建议,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开展中西医并重的辅助生殖治疗方案,同时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纳入各级医保支付范围,在提高辅助生育成功率的同时,减轻患者负担。
  保护中药材资源
  在李楚源的带领下,广药集团于2017年迈进“千亿俱乐部”,于2021年成为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李楚源倡导“时尚中药”理念,提出中药“六化”,致力于推动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批有创新活力、市场竞争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华老字号在对内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上展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老字号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目前并未充分挖掘。”李楚源说。
  李楚源建议,通过政府牵头,出台行业政策,从品牌管理、消费促进、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推动中华老字号发展,引领中国品牌向世界一流品牌发展。同时,对老字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如将年营收超百亿元的中华老字号龙头企业划分为一级,通过专项支持,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备强竞争力的示范品牌;年营收在十亿元以上的中华老字号划分为二级,作为龙头品牌“管培生”,给予相应的资源倾斜。
  李楚源认为,“药”是“医”的活水之源。对于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问题,李楚源建议,构建“时尚中药乡村振兴联盟”,通过中药材产地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当地企业落实配合的方式,在实现中药材优良品种有效保育的同时,带动药材产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广药集团是全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本身也是一个老字号“富矿”,旗下拥有12家中华老字号,其中10家具备逾百年的历史。“我们正在以‘一品牌一方案’的形式来振兴旗下中华老字号。”李楚源介绍,广药集团将推动大南药、大健康、大商业、大医疗四大板块统筹发展,加速打造世界一流医药健康综合性大集团。
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建议支持本土生物创新药企业优先上市融资
  本报记者傅苏颖
  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支持本土生物创新药企业优先上市融资;加强疫苗接种门诊建设,满足疫苗接种需求。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安康介绍,“一个新药的开发长达几年,甚至十多年,需大量资金支持。生物制药研发风险较高,产品成功率一般只有5%至10%。风投机构投资时非常谨慎,从而加大生物制药企业的融资难度。”
  安康认为,生物制药企业面临融资难,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生物制药企业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此,安康建议,加大对本土创新药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近年来,证监会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发行条件的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建议上交所和深交所加大对创新药企业,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创新药企业IPO及再融资的支持力度,实行即报即审即发行,在上市门槛方面适当放宽,给予更多资本政策支持。
  建立国家资金主导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对重大项目、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专门融资支持,同时吸引风投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持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加强银企合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目前,疫苗接种门诊大多是为儿童免疫规划所设立的。安康认为,有必要加强疫苗接种点建设,满足全人群疫苗接种需求。
  安康建议,新建楼盘要规划社区门诊,社区门诊都由当地卫健委考核准入,具备疫苗接种条件的,允许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或用于成年人的疫苗。原来的免疫规划门诊应该扩大到服务全人群,取消单纯的儿童接种门诊。
  另外,要考虑成年人接种疫苗的方便性问题,除了安排双休日提供服务,还可以在每个城市设立若干个24小时接种点,服务狂犬病疫苗等应急接种,并方便上班人群疫苗接种,提高接种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加强直达基层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傅苏颖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关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建设、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等。李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
  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
  “药品和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应急药品供应不充分、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不足以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等难题,带来不小挑战。”李燕表示,需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李燕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在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方面,李燕建议,在全国建设若干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加强实验室病原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开展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物资和技术储备,制订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同时,在各地级市或分片设立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满足区域性统筹协调配合功能。依托综合性医院建设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推广“一中心多院区”模式,实现急慢性传染病防治与综合性学科建设多功能融合,建立梯级收治感染者机制和双向转诊机制,满足分级分类诊疗方案需求。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网底建设,以预防功能为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上报系统。
  在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方面,李燕建议,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牵头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药品紧急研发攻关、生产储备、流通入院机制,完善疾控、医疗机构、药物研发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营造合作共享氛围,提高全流程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提升MDT能力
  MDT在现代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欧美国家被不断推广和完善。为持续推动MDT模式在我国落地实施,李燕建议,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在前期开展部分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由消化道肿瘤、肺癌等拓展到更多癌种。同时,进一步对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出现的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在全国扩大MDT试点范围;对设立MDT联合门诊的医院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就诊流程、医保衔接、收费标准、MDT医学教育等制定合理指导原则,引导医院提升MDT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结合医院学科特点,组建人员固定、梯队合理的MDT联合门诊团队。
  对于已设立MDT的医院,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医院持续对标国际,改善运作机制,实现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学科一站式、全程、实时MDT,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医疗服务。
  持续提升MDT模式下的医生综合诊治能力。适用于MDT模式的患者病情往往非常复杂,这对主管医师的业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国家加强MDT主管医生、年轻医生的培育培训,加强上下联动,加大对地区级医院诊疗的帮扶,不断提升各级医院医生交叉学科意识、全科思维能力,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落实在日常诊治工作中,深入推进MDT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完善研究型医生培养体系
  李燕称,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国内医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药企活跃,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是,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与现有的医院培养、医院绩效考核等机制密切相关。
  围绕研究型医生的培养机制建设,李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培养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研究型医生发展环境,让研究型医生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李燕说:“需要不断加大优秀研究型医生的引进力度,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完善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为研究型医生队伍持续输入新的血液。”李燕建议,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并引导医疗卫生系统加大、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融资支持医药业创新 让“老字号”绽放新光彩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